Demo

神さま、死なせていただきます。

《罪与罚》和《牛虻》中角色关系对比

*没写过读书笔记,莫名其妙突然就想写了。

*小学生文笔,反正没人关注我。误入者见谅。

*本文长度1600字上下。

————

这个月的空余时间基本被陀氏的大长篇《罪与罚》耗光了,幸亏见缝插针又看完了一本《牛虻》。

两个故事基调正好相反,一个是漫长阴暗后终获光明,一个是开篇短暂的光明后沉入黑暗。两本书的主角在开头都是一表人才的知识分子,而《罪与罚》中穷困潦倒的杀人犯、忧郁青年 拉斯科尔尼科夫...(以下简称 罗佳...)如何在最终获得了新生活的希望,《牛虻》中天真善良、生活无忧无虑的亚瑟又怎么会坠入历尽苦难的人生。

罪与罚中的主要配角是罗佳最终释放内心的关键。虽然书的开头基调极其灰暗,上来就在酒馆听了个充满绝望的人生故事。但是所幸,罗佳拥有最靠谱的友情 亲情 爱情。

主角的朋友拉祖米欣是《罪与罚》中我的最爱,永远斗志高昂,从不失去希望,同时具备生活热情、高情商和对朋友的忠诚,他就是那种一出现就让你放心的人,是个人生硬核玩家,从不消沉绝望 自暴自弃。他是每个人都需要的那种朋友,可惜这种人基本上只有书里才有。最终作者也确实给了他一个幸福的结局,把罗佳的妹妹杜尼娅追到手。

杜尼娅足以配得上他。勇敢的小女孩,虽然她仅有的家人是一个忧郁的兄长,和一个焦虑的母亲。但是无论面对他人的流言蜚语还是上级阶层的轻视,她都没有向人生投降。他们的家庭能维持到故事结尾,多半都是她的功劳。

索尼娅,一个真的称得上是水做的姑娘。温柔体贴,善良虔诚,包容不记仇。她劝罗佳去自首,又甘愿随他去西伯利亚流放。这大概是个梦中情人一般的存在,她懂得如何安抚人心。正是因为她,罗佳最终大梦初醒,回归凡尘,终于握紧了她的双手。

拉祖米欣规划好了未来,赚一笔钱,然后和杜尼娅前往西伯利亚,那里人力物力缺乏,亟待开发,他们四个人将在那里团聚,开始新生活。

祝愿他们幸福。

拥有这些人的罗佳是何等幸运,即使最初他的内心是灰暗的,就像夜晚照射不出光明的月亮一样。但是他的周围有闪耀的星光,是从千万光年之外的恒星发出的光芒,亦是灯塔。所以他不会迷失方向。他是被他们拯救了的。

《牛虻》中的主角亚瑟跟 暗恋对象琼玛小姐姐 和 假装自己没当爹的神父 的关系就不太一样了。

原本蜜糖一样的生活掀起波澜,于是亚瑟伪造自杀后,出走十三年。曾经编着辫子的小姑娘琼玛嫁作人妇,还失去了孩子,变得理智又冷淡。慈悲的神父仍然慈悲,但是亚瑟留的小纸条一直放小盒子里藏在胸口。亚瑟自己更是完全变了一个人,天真单纯善良——一切美好词汇都曾经加于他的身上,但他回来的时候,身体和心灵全都覆满伤疤,他变成了牛虻,牙尖嘴利,玩世不恭。

他和他们的命运紧紧缠绕在一起,撕扯着彼此的旧伤疤。经历了挣扎之后,如同亚伯拉罕献祭以撒,神父也为了宗教信仰献上了自己的独生子亚瑟。琼玛再次失去了亚瑟,头发白了一大片。神父最后伤心欲绝,疯狂而死。《牛虻》的最后一章在我看来堪称绝佳,以神父的视角讲述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场盛典仪式,周围的一切红色让他触目惊心,他感觉自己的双手沾满鲜血,感觉桌上的圣餐是亚瑟的尸体。看这一章的时候,画面似乎就在眼前:晴朗的下午白晃晃的阳光,周围人群的欢呼声似乎隔着一层玻璃,听得清的只有自己脑中响起的圣颂。耀眼的华盖和圣衣,鎏金的盘子里装着圣饼,桌布红得像血液一样鲜艳。在神父歇斯底里的那一刻,能体会到他的绝望和疯狂。

和《罪与罚》不同,《牛虻》中的配角们无力拯救伤痕累累的亚瑟,反而与亚瑟一同灭亡。不是说他们不好,他们当然很好。但是他们不是星星,而是白云。如果白日当空,他们会很美。就像在故事开头,亚瑟还是个会发光的小太阳。但是因为命运的捉弄,亚瑟走了,又回来了,变成了光芒暗淡的月亮。不,不是说他暗淡了,他火光更甚,锋芒毕露,只是他再也不会散发温暖了。这个时候,群星隐没,白云消于夜空,故事从此注定了悲惨的结局。

人与世界的联系,最终是通过与他人的联系来体现的。诚如小说,每个人都和周围的人互相塑造,互相雕刻。如果人生在世,能拥有一个替你照亮前方的朋友,在你人生的夜幕中点亮一颗星,那么人生又复何求?

希望大家都能被拯救。

陀思妥耶夫斯基,伏尼契,感谢你们创造这么好的故事。

评论(2)

热度(126)

  1.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